食品安全热点事件
近年来,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。科学、准确地解读这些事件是公众共同期待的。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权威解读?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全国专家资源进行了充分挖掘。以2014年完成的38个食品安全热点解读为例,共计5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热点解析工作。这57位专家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农业部及中国农业大学、江南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、北京市食品科学研究院、北京工商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。57位专家各有所长,研究领域涵盖风险评估、食品加工、食品发酵、营养安全等。
步入与世界接轨“常态”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,日趋科学、有序,对危机的处理更加从容。“孟素荷指出,通过对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析不难看出这一点。2014年出现的诸多食品安全隐患,如调配酱油、熟肉制品、蜂蜜违规添加甜蜜素、桶装水问题等,均是在政府主导的两次大规模抽检中及时发现问题、向行业提出预警并逐一解决的,链条的衔接相对完整。在对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(如上海福喜事件)的执法中,较之以往更从容、有序。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召回制度的实施等,正进入与世界接轨的”常态“,2014年是个重要的转折。
另外,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——农产品原料污染问题尚未有效化解。原料污染必然传导到产品污染,且这种困局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。食品安全应下功夫从产业链前端发力,从优质原料入手。2013年—2014年的欧洲马肉风波影响巨大。食品造假则是影响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毒瘤。
值得提醒的是,2015年,当中国食品工业增速整体放缓、利润下滑时,造假和偷工减料会有所抬头,应予以警惕、揭露和处罚。
违法事件比例显著下降,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常态安全事件发生比例上升。2013年确认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生产者违法引起的共3起,2014年确认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生产者违法引起的仅1起。这归因于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,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。此外,媒体的报道渐趋客观,但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犹存。重铸信任之路,既要认真夯实基础,又需由政府出面,推进大规模、公益性的公众科普。诸多非食品安全事件需要通过公众科普进行有效沟通。
孟素荷指出,多年来坚持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,力图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,用权威专家的科学观点,填补”信息真空“,力求严谨、准确地表达”科技界共识“,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。